關于音色的形容詞有明亮與暗淡,但其實所謂明亮與暗淡等這種形容“視覺感受”的詞所指代的特性,和聲音沒有任何關系,與聲學也扯不上親戚。同樣地,所謂干和濕,這些屬于觸覺感受,與聲學也沒有關系。今天音響批發(fā)廠就和大家進行詳細的科普。
聲音不產生光,所以我們不可能從聲音中直接接收到光學信號;聲音雖然是一種振動,但我們渾身上下除了耳膜之外就沒有任何一個其他地方可以有效地接受聲音信號。所以聲音并不能產生觸覺感受,更別說干濕了。
那么,聲音為什么能給人類似視覺和觸覺的感受?
聲音是空氣的振動。這種振動在經過耳道整理后,成為一個一維的振動,因為我們的耳膜只有一個自由度。耳膜的往復振動被三根小聽骨的杠桿作用放大之后傳遞到耳蝸,耳蝸將這種脈沖轉化為電信號,電信號被傳遞到聽覺系統(tǒng)后,神經元網絡將其解讀為有用的信息,而忽略無用的信息。
聲音讓一個人聽起來感覺到明亮,或者感覺到干或濕,可以這樣解釋:
明亮還是暗淡:顯然,這種感受發(fā)生在中高層認知范圍內。一方面,雖然某些不同和弦之間在聲學上確實存在能量大小的區(qū)別(比如通常所說的大三和弦比小三和弦要響一些);但是用力彈的小三和弦和輕輕彈的大三和弦聽起來依然是后者明亮一些。所以這并不是一個底層感知能解釋的現(xiàn)象。對于和弦的聽感,很大程度上由經驗所決定。你的音樂老師每次給你彈這兩個和弦的時候就用明亮暗淡這種詞;每次你看電影或者電視的時候,明亮的畫面往往搭配“明亮”的和弦,等等……這些生活經驗教會了你如何判別明亮的和暗淡的和弦(或者音色),在你頭腦中形成了刻板印象。
另一方面,我們這個世界的音樂里,大調和弦的走向往往預示著圓滿、解決;同時高頻能量集中的音色往往也代表著“正能量”的角色。這些高層認知范圍內的印象與我們對于視覺世界中明亮、鮮艷的高層認知其實是相通的——不同感官雖然處于不同的物理世界,但它們在我們高層認知的范圍內是共享情緒和情感的,否則我們就不是一個完整的人了。